暴跌93.53%!中国最大汽车集团何至于此?内行人一语道破,明白了
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,最近的汽车市场好像不太对劲?
特别是一些大品牌,我们总以为它们稳如泰山,结果一查数据,吓了一跳。
就拿上汽集团来说吧,第三季度营收大降25.58%,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,暴跌了93.53%!
谁能想到,这个曾经无可撼动的巨头,也会走到这样的境地?这背后的原因,是什么呢?
咨询了一些内行人,他们道出了其中的真相:
某种程度上,可能不止是上汽的问题,而是整个传统车企的痛!
首先,在于对新能源车不重视
倒不是说现在不重视,而是重视的时间太迟了。
比如,大部分新势力在2015年左右就成立了,早早地投身于电车的开发。
而像上汽这样的巨头,“旗下的希望”智己汽车,居然是2020年12月25日才成立的——何止是迟了一点点。
东风的岚图虽然稍微早一些,但也只是2018年成立,2021年才推出首款车……
总的来看,这些传统车企的进度都很落后——结果等到“火烧眉毛”了,又急得不行!
就这种状况,难怪业绩下滑得厉害。
发展的迟也就罢了,传统汽车人还很傲慢,而这种傲慢,正在葬送他们的市场。
就拿去年6月份来说,韩国起亚的一位高管就放言称:
起亚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发力,它等着中国车企烧钱踩坑,等中国车企烧钱烧死了,它再进来抄底。
但现实可有点讽刺——底还没抄到,反倒是起亚的老家韩国,被中国工厂制造的“特斯拉”给抄了底。
譬如,根据韩国国际贸易协会的数据:
2023年,中国已成为韩国市场的第二大汽车进口来源,仅次于德国;而进口“中国造”汽车中,特斯拉Model Y最受欢迎。
你看,是不是可笑呢?
其次,就是路径依赖太严重了
说白了,之前靠合资品牌赚钱太轻松,改变这种惯性很难。
而且,他们管理人员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是在燃油车时代度过的。
在如今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里,想要调整策略也很困难。
以品牌定位和销售策略为例:
很多传统车企,还在试图用卖燃油车的方式来卖电动车!
比如过分强调动力参数,或者将电动车当作燃油车的“替代品”来推广。
在他们看来,什么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冰箱彩电大沙发…都是花里胡哨的东西。
就这么拿着过去的“三板斧”来应对市场,结果可想而知。
此外,供应链的固化,也让传统车企难以改变。
说到底,燃油车的供应链与电车有着很大的不同:
前者强调是发动机、变速箱,而后者强调的是电池、电机、电控!
想要把这些供应链换成后者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倒不是说不能替代,而是这些供应商里面不乏自己的子公司,甚至关系户…
别说靠采购部门去推动了,就算至上而下都难以革新。
所以,最后只能这里妥协一下,那边将就用用!
最后,就是内部的掣肘严峻
用过来人的说法就是,外资和中资互相制衡,很难齐心协力做好转型。
譬如2022年某头部合资车企想在混动领域布局,以应对比亚迪的强势增长。
产品决策得先在内部过N轮会议,再拿到股东会、董事会反复商讨。
好几个月过去了,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:
外资的技术方案虽能达到比亚迪的同样性能,但成本完全控制不下来。
于是,讨论变成了是否要让合资公司自主研发。
结果呢?折腾了大半年,依然停留在“研究方案”阶段。
此外,新能源车的投入不仅需要时间,还伴随阵痛,许多股东能否坚持下去也很难说。
几年前,某合资纯电品牌,好不容易在年中实现了“月销过万”的历史性突破。
内部讨论的却不是加把劲,而是建议少卖一些,不然亏损太大了!
考虑到这些情况,别人都在齐心协力干事业,想把新能源车业务做起来。
而他们,内部各种力量,不仅不能统一,还在相互内耗,怎么可能快速转型呢?
最后,回到话题的开头,说了这么多,可能有些马后炮的意味。
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问题,上汽、东风等车企,包括他们的高层也知道这些问题。
但知道归知道,我们都清楚:人的行为习惯都难以改变,何况这么庞大的组织呢?
所以,上汽也好、其他传统巨头也罢,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——只能期待他们能够涅槃重生吧!